建筑垃圾再生利用,是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可行方法
都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。而建筑垃圾相比于其它则更具有再生利用的潜力和价值。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如同一个生命体一样有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变化,因此,随着城市扩张和拆迁,难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。
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,城市“新陈代谢”的速度持续增高,拆旧建新工程与日俱增,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,提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已迫在眉睫。为此我们在这里分享一些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经验与智慧,给广大建筑企业以借鉴。
建筑垃圾的巨量产生、巨量累积,是我国未来阶段将要长期面对的大问题。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,在各类建筑物大拆大建的背景下,全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有数十亿吨,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填埋,成为巨大的生态隐患。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装修材料多为高耗能、重污染产业产品,建筑垃圾的综合环境影响巨大。建筑垃圾,不仅是废弃物的累积,同时也大量增加碳排放量。从目前来看,建筑垃圾的处理速度和规模与建筑垃圾产生的速度是不匹配的,虽然建筑垃圾处理存在很大的经济价值,但受制于观念和投资者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因素,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着巨大的投资前景。
巨量建筑垃圾问题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我国在4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,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:居民住房、企事业单位厂房及各种设施、铁路公路等各类基础设施、重大工程项目等。毫无疑问,这些建筑物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进入报废期,必然累积形成巨量的建筑垃圾。加之,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新的建筑物,未来阶段的建筑垃圾将以较高的增长率不断累积。预计若干城市,将在40、50年内集中进入建筑垃圾爆发期。而在相应的发展规划之中,尚未包含各种类建筑物报废的总体规划和综合应对规划。
我国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,出现大量“短命建筑”现象。一些花巨资建设的建筑,在建成不久便被拆除,造成巨大财富损耗的同时,也造成无谓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影响。据有关统计:全国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达到数亿平方米,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,远低于《民用建筑设计通则》规定的标准: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,一般建筑为50~100年。建筑物寿命过短和不合理拆除现象,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。其根本原因是: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和政绩驱动下,频繁更改城市规划,造成大量短命建筑。各个时期地方领导干部建设的“形象工程”,盲目搞大广场、超高层建筑、大型体育设施、大型文化会展建筑、新造大型旅游景点等,这些建筑物也是成为短命建筑的根源之一。
我国居民住宅或商务政务用房,因业主交易频繁,短时间内多次拆改装修,造成大量建筑垃圾。每套房屋,每装修一次都要造成数吨建筑垃圾,不仅造成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的排放,也无谓地增加了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、能源消耗,还造成木材等生态资源的无谓损耗。频繁装修改建,也是造成建筑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。
各类建筑工程的材料来自于砂石,木材,钢筋金属材料以及其它类等,拆迁过程中,尽管建筑垃圾的成分显得复杂,但是经过一定的技术流程和合适的设备,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不失为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的好方法,因此,加强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技术分析,能够有效解决建筑垃圾的社会危害,将坏事变好事,垃圾变资源,从而再服务于社会行业。因此,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值得引起重视。建筑垃圾可经过破碎处理后再次利用。